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——三国时期“三大战役”之一的赤壁之战,不仅成就了蜀、吴政权唇齿结盟的一段佳话、既生瑜何生亮的才子纠葛,还让赤壁这一三水汇集的险峻之地一跃成为世人皆知的经典战场!苏轼的《赤壁赋》完成後更是传诵千古。《赤壁图》是金代画家武元直创作的纸本墨笔画,其取材于苏轼的《赤壁赋》,通过绘画的形式将《赤壁赋》完整形象的呈现在画上,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武元直(公元12世纪)〔金〕号广莫道人,字善夫,《图绘宝鉴》作字善天,北平(今北京市)人,善画山水,曾画过《雪霁早行图》《巢云霁雪图》《风雨归舟图》《渔樵闲话图》《桃园图》《桃溪图》《秋江罢钓图》等,惜皆散佚。传世作品有《赤壁图》等。
武元直《赤壁图》卷,纸本,水墨,纵50.8厘米,横136.4厘米
《赤壁图》描绘的是《赤壁赋》中苏轼与客泛舟游赤壁的情景,笔力圆润雄健,画风独具。大江两岸,石壁陡峭,主山连嶂如屏,江岸古松林立。江水波浪激涌处,一小舟顺流飘然而下,徜徉其中,苏子与二客泰然而坐,谈笑风生,似在吟诗作赋,指点江山。而船夫撑篙,顺流而下,泛舟荡漾于江水之上。长江远去,江面渐渐宽阔,烟波浩荡,而在高耸险峻的山壁之下,小舟及其载客,却是显得那么的渺小。
《赤壁图》局部
《赤壁图》采用了全景式的构图方式,使画面整体看起来较为雄伟、壮观。武元直采用开阔的长卷形式,描绘了赤壁的山光水色。画中烟波浩森,巨峰矗立,山石嶙峋、草木葱郁,风声、松声、水声、鸟声在这萧瑟的人迹罕至的地方显得更为凄楚,似乎展现出当年军队悲壮厮杀的场面。近景左右两岸呈开合之势,冈坡崖石起伏,许多松树在这险绝之处更加盘桓突兀、傲立不屈,使人肃然起敬。中景江水湍急,拍岸有声,巨石横江。瞪目而视,中部危峰矗立,断岸千尺。仰首而观,山顶上郁郁葱葱的树木错落有致。远处峰峦起伏,烟雨溟濛。江心一叶小舟逆流而上,舟中是苏轼等四人,怀古寄情,饮酒赋诗,尽情地感受江山变幻无穷的魅力。
上一篇:南宋马远绢本山水人物画《踏歌图》
下一篇:清代最受“宠爱”的宫廷女画家陈书